
親職教育-七種感覺統合-觸覺Tactile sense
觸覺是孩子「認識世界」的起點,也是「情緒安定」的基礎,
如果觸覺統合出現問題,往往會牽連到情緒、行為與學習表現,
在我們家,每天我們一定會有擁抱的時間,讓孩子感受到被愛以及安全感,
同時也能釋放他們在學校遇到的挫折與壓力,給他們正面積極的鼓勵。
什麼是觸覺統合
觸覺是孩子最早發展的感覺系統之一,從胎兒期就開始運作,
它包括皮膚對壓力、溫度、疼痛、輕觸等刺激的反應,
觸覺統合指的是大腦能夠正確接收、分辨並回應這些觸覺訊息的能力。
為什麼觸覺對孩子這麼重要
安全感與信任感的基礎
皮膚接觸能促進「催產素(oxytocin)」的分泌,幫助孩子產生安全感與親密感,
所以觸覺平衡良好的孩子,通常更穩定、有自信,也能自在地探索世界,
而對觸覺過敏的孩子,則常常容易焦慮、退縮或排斥新環境,這個在後面我們會提到可以怎麼做。
對注意力與學習的影響
當觸覺過度敏感,孩子可能會一直「在防衛」模式中,大腦注意力分散,難以集中,
若觸覺過鈍,則可能對外界刺激反應遲鈍,看似「懶散」或「不專心」,
所以觸覺統合穩定,是學習專注的前提之一。
動作與身體意識的基礎
觸覺與本體覺(Proprioception)合作,讓孩子知道「我在哪裡」、「我的身體怎麼動」,
對動作計畫(motor planning)與協調能力有關,影響如扣扣子、握筆、穿衣等生活技能。
常見的觸覺統合狀況
觸覺過敏(防衛型)
害怕被碰、討厭某些衣料、剪髮洗頭時哭鬧、容易情緒爆發
觸覺遲鈍
不怕痛、不察覺髒污、玩得太粗魯、喜歡強烈碰撞
觸覺尋求
愛摸別人、喜歡擠壓、滾地、玩沙水,這個是人類生來的本能,有空時陪孩子探索、接觸,都非常好。
日常促進觸覺統合的方式
•玩沙、玩水、黏土、米粒、豆袋遊戲
•用刷子或毛巾進行按摩
•擁抱、滾球遊戲、抱枕壓力遊戲
•讓孩子參與生活觸感活動(洗碗、揉麵糰、摺衣服)
•保持接觸愉快與可預測,不強迫、不嚇孩子
觸覺過敏或觸覺敏感的孩子可以怎麼做
幫助孩子的大腦重新學會安全地接收與解釋觸覺訊息:循序漸進、可預測、給予控制感,
讓觸覺重新被大腦判定為「安全、愉快、可控制」的經驗,並練習與自己相處,適當的自我調節或安撫。
深層壓力刺激
比起輕輕觸碰,深層、穩定的壓力能幫助大腦放鬆,減少防衛反應。
•擁抱(經孩子同意)、壓力毯、毛巾包裹遊戲
•「滾球按摩」:用大瑜伽球輕輕在孩子背上滾
•穿著緊身衣、壓力背心(感統教具)
多樣但漸進的觸覺活動
從可接受的質感開始,逐步擴展。
•例如:先玩毛毯、海綿 → 再玩豆袋 → 再進階到沙、水、黏土。
•讓孩子自己決定「要不要」、「玩多久」,避免強迫。
•可以搭配遊戲化:如「尋寶箱」裡藏玩具,孩子用手去摸。
建立可預測與安全的情境
•在孩子即將接觸不熟悉刺激前,先告知會發生什麼,例如剪頭髮、穿新衣。
•提前練習、模擬或用圖片、故事說明。
•避免突發的身體接觸或突然拉扯。
結合本體覺與動作活動
本體覺活動,例如:搬東西、推牆、跳跳跳床、攀爬,能穩定身體界線,
幫助觸覺敏感的孩子更「知道自己在哪裡」,間接降低觸覺防衛反應。
情緒支持與環境配合
不要責備孩子「太怕」、「太黏」,而是以理解與陪伴為出發點。
在團體中給他安全的角色,例如:讓他先觀察別人玩,再慢慢參與,
教師與同儕也應學習尊重「他不想被碰觸」的界線。
尋求專業協助
若孩子在生活中明顯受影響,例如不願穿衣、洗頭、上學,
可諮詢職能治療師,進行感覺統合評估與治療,
每天提供適合的觸覺、本體覺活動,逐步調整大腦的感覺處理模式。

如何讓孩子學會與自己的觸覺敏感共處
記住,我們是要讓孩子「知道發生什麼、可以怎麼辦」,而不是「被迫去改變」。
孩子若能理解「我不是奇怪,我只是對觸覺比較敏感」,
他會從「害怕或羞愧」變成「有能力面對」——這就是**自我安撫(self-regulation)**的起點。
覺察與命名自己的感覺
幫孩子「看見」並「說出」自己的感覺,是安撫的第一步,
可以嘗試用簡單語言協助孩子表達:「你是不是覺得衣服太刺刺的?」、「這個泡泡水弄到手上會癢癢的,對嗎?」
不否定、不糾正他的感覺。只要讓他知道:「你感覺到的是真的,我懂。」
也可以用表情卡、顏色卡或比喻幫助孩子表達,例如:「今天的感覺像紅色、好緊繃」。
💬當孩子能「說出來」,他的大腦就會從情緒腦轉向理智腦,這本身就能降低焦慮。
教孩子可操作的「安撫工具」
幫孩子準備一些他「能自己用」的安撫方式,讓他在不舒服時有選擇、有控制權。
•身體層面的小策略
穿自己熟悉柔軟的衣物(標籤剪掉也沒關係)
有安全感物:小毛毯、壓力抱枕、絨毛玩偶
深呼吸、吹泡泡、抱抱自己
玩「推牆」或「抱自己」的本體覺活動
使用壓力玩具:感覺球、橡皮泥
•心理層面的小語言
把「不舒服」重新定義成一個訊號,而不是一個錯誤。
「這只是我的身體在告訴我:有點太多了。」
「我可以先退一步,讓自己舒服一點。」
「等我準備好,再試一次也沒關係。」
•建立「可預測的安全感」
觸覺敏感的孩子常因「未知」而焦慮,孩子有選擇,就會感覺「可控」,焦慮自然下降。
幫助方式包括:
提前預告會發生的觸覺事件(如:要剪頭髮、換新制服)
用圖片或影片示範過程(例如:「理髮前,我們先看看別人剪髮的影片」)
讓孩子參與決定:
「你要先碰毛巾還是先用水洗?」、「要我幫你還是你自己試?」
孩子一開始不可能完全自我安撫,所以他會需要大人先幫他共調,
所以你的穩定,就是他的大腦範本,當他不舒服時,
你可以輕聲描述:「我看到你不太舒服,我們一起慢慢來。」
不急著安撫或說教,只要陪他一起「呼吸」,
讓孩子知道:大人不會因為我的不舒服而生氣或失望,
等孩子逐漸能內化這個「被理解的經驗」,他就會開始模仿、練習自我安撫。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耐心的陪伴,爸媽也要常常告訴自己,你已經做得很好了,適時的讓自己休息調適心情。

